新规下,课后服务如何提质量
2023年底,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《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》,新规于2024年春季学期起施行。
《通知》强调,要努力强化课后服务保障,明确“五项严禁”,涵盖了课后服务的范围、内容、收费等关键环节,为课后服务健康发展划定了明确底线。
“五个禁止”在明确要求义务教育学校勿踩“红线”的同时,也给各地探索课后服务新模式、新样态留出了空间。各地如何充分调动校内外教育资源,增强课后服务活动的多样性和选择性,以适合学生成长的方式帮助他们成人成才,考验着学校教育者的精细化管理和现代化治理能力。
“五个禁止”让课后服务“不跑偏”
从课后服务的实际推进情况看,部分地方和学校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。记者在采访时发现,一些地方实践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样,比如原来的自愿行为变成变相强制。个别地方和学校随意扩大课后服务范围,将午托、晚自习打包在里面,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。有的家长反映,孩子每天“披星戴月上学,披星戴月放学”,在校时间超过10小时。部分教师和家长还未完全转变教育理念,认为课后服务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,忽略课后活动的开展以及兴趣的培养。
此次《通知》直面这些不规范行为,为课后服务划定明确的底线。要让课后服务健康发展,必须进一步规范课后服务有关工作,提高学校现代治理能力,建立长效机制。
聚焦课后服务多地进行有益探索
“做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,学校要准确把握‘双减’关于课后服务的功能定位。”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、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看来,做好课后服务要充分挖掘优势资源、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,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。
让课后服务回归初衷,很多地方进行了有益探索。
为了保障课后服务质量,江西南昌制定课后服务质量管理标准,规定课后服务中特色类课程时间占比,小学一、二年级不少于60%,三至六年级不少于50%,初中不少于30%,并要求市级制定特色课程和师资准入标准,县区建立特色类课程库和师资库,学校根据实际选用。
为了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,湖南长沙规定,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的教师由学校统筹安排实行“弹性上下班”、调休等制度;上海定期开展学校课后服务专项绩效评估,将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绩效工资分配、职称评聘和表彰奖励的重要参考。
“在吃透政策精神的基础上,进一步做好落地配套机制设计;在规范课后服务工作的基础上,进一步强化课后服务育人功能;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基础上,进一步促进数字化赋能课后服务。”张志勇说,这是许多地方能够办好课后服务的主要原因。
课后服务如何算清账
课后服务要提质增效,关键还要把账算清楚。
当前,课后服务的经费保障主要有两种方式,一是由地方财政埋单;二是采用成本分担方式,由地方财政承担一部分,不足部分采用收费方式。总体看来,在由财政埋单的地区,课后服务乱象较少;在采用成本分担的地区,如果选择课后服务的学生少,学校收到的课后服务费用可能不足以支付相关费用,教师没有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,课后服务也就难以为继,还可能存在成本分摊变异为乱收费的现象。
因此,尽快健全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成本分担机制至关重要。
在这方面,民进中央建议,各级发改、财政等部门要加大对课后服务保障政策的支持力度,争取建立合理的学校课后服务成本分担机制,制定合理的课后服务收费标准,通过政府购买服务、财政补贴等方式对开展课后服务的学校、单位和教师给予适当补助,特别要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制定相关保障政策;在经费的使用上,做到专款专用,保障教师补贴及时发放到位。
(摘编自《《中国教育报》2024年01月13日第3版》)